【摘取 要】面临经济全球化的竞争,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,为确保自身经济利益,对某些产业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是适当的,也是不切实际的。本文以战略性目标产业自由选择标准为参考,对比分析我国汽车业,得出结论汽车业可以在政府的扶植下,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,增进该产业的发展。 【关键词】战略性贸易政策 汽车业 可行性 一、战略性贸易政策详述 1.“利润移往”理论 主要观点还包括:战略性进口政策,即以关税提取外国寡头企业的垄断利润;战略性出口政策,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展开竞争的国内企业获取补贴,可以使本国企业的边际成本减少、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;以进口维护作为出口增进的政策,政府可以维护不具备规模经济或研发带给成本上升的产业,增进其在国内外市场销量的不断扩大而超过增进出口的结果。
2.“外部经济”理论 外部经济是指某些产业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收益不仅局限于本身,还可使外部其他的经济单位获益。该理论指出,政府应该对能产生外部经济的产业给与必要的维护和增进,使之需要很快构成国际竞争能力并造就涉及产业的发展。
这些产业的特征主要还包括:研究开发成本占到产品总成本的比根本性、产品的市场需求收益弹性较小、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强劲、不会产生显著的外溢效应等。 二、战略性目标产业的自由选择标准 1.补贴后的目标产业所取得的总收益必需小于补贴的总成本。目标产业不应具备较好的成长性,需要不断扩大规模,降低成本,具备动态规模经济效应,这拒绝目标产业最少在一段时间内维持非常低的转入壁垒,其市场结构必需是不几乎竞争的。
2.被扶植产业不应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,并具备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和“干中学”效应。如果该产业在生产上有大自然的成本优势,如廉价的原材料或良好的地理位置,再行再加规模经济等优势,有可能沦为政府反对的目标产业。
3.目标产业面对着外国的白热化竞争或不存在潜在的竞争者,补贴的结果可以造成竞争对手缩减生产,以使本国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。 4.被扶植产业不应具备较高的市场集中度。 5.不不存在与该产业争夺战资源的其他产业,或者虽不存在其他产业,但这些产业没潜在优势并需要发展。被扶植产业的原材料、要素等不应是非常丰富且不易取得的。
三、战略性贸易政策应用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理由 1.不存在规模经济 汽车业是资金技术密集、大投放、大生产量的典型规模经济行业。马克西和西尔伯斯合的研究指出,对于生产一种车型的汽车装配工厂而言,当年产量由1千辆减少到5万辆、由5万辆减少到10万辆、由10万辆减少到20万辆、由20万辆减少到40万辆时,其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上升40%, 15%, 10%, 5%,而当产量多达40万辆以后,单位成本则完全仍然有显著上升。
所以说道汽车业不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减。 2.与发达国家比起不存在成本优势 我国劳动力成本具备显著优势,人均工资每小时为1-2美元,只有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1/20至1/10,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成本仅有为发达国家同类人员的几十分之一。再加汽车上游产品如钢铁、机械、纺织、材料等行业的成本优势,整车制造业的整体成本优势则更加显著。 3.产业集中度较高,不存在相当大的转入障碍 我国汽车产业生产集中度较高,一汽、东风和上汽三大汽车企业占有意味著主导地位。
由于必须大量的设备投资、生产设施与技术研发活动,转入汽车产业的障碍较多,也减少了投资盈利的机会。
本文来源:新葡萄最新官网-www.theninjaapproved.com